
【志成•教师雅作】浅谈语文之三美——读《语文讲话》有感
2023-10-27 11:21:52.0
撰稿:刘春迎
供图:刘春迎
我们常常赞美中华民族的汉语,说它博大精深、源远流长。然而,当被问至“博大于何处?渊源始于何时?”时,却鲜有人能有深入的见解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,文学修养在我的日常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。因此,我在闲暇之余经常阅读与汉语文学相关的著作,从而不断提升自身修养。其中,《语文讲话》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这本书是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一部语文学专著,主要讲述了汉语的特性、方言分类、语音、语法以及词汇和文字方面的知识。它让我深深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优美与魅力,进一步认识到语文在美育方面的重要作用。
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(2022年版)》中指出:“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、理解、欣赏、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,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,具有初步的感受美、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、创造美的能力;涵养高雅情趣,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。”结合《语文讲话》中的内容,我认为语文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之美:
其一,字词句之美。语文以汉语为基本材料,汉语的字、词、句体系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美感。鲁迅先生曾说过:汉字有三美,意美以感心,音美以感耳,形美以感目。汉字无论是在字形、字音或字义上都有其特有的美感,词语在字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许多独有的感情色彩,在不同的语境下有着不同的韵味。句子依据语序、逻辑将字词串联,形成特有的修辞、意蕴之美。因此,字词句的学习无一不是语文美育的重要载体,在新课标中就明确指出,语言文字及作品是学生重要的审美对象,同时语言学习与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。
其二,段章篇之美。段篇章在文体形式与结构上体现出每位作者独有的鲜明特点,在作品内容上会包含作者的观点与思考,用简单的文句创造优美的意境。例如《白鹭》一文中,作者的语言凝练含蓄,通过诗性语言的表达,白鹭的外形之美跃然纸上。又如语文学习内容中的诗词歌赋,作者往往运用简单的寥寥数字营造“意”与“象”融合的景象,创造出“情中景,景中情”的审美意象。除“形”“意”之美以外,学习段篇章中的景物之美、人物之美、思想之美、情理之美等都对品鉴优美的语言和提高审美情趣,读出自我有着重要的意义。
其三,情感之美。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情感是饱满的。“转轴拨弦三两声,未成曲调先有情”,任何一篇文章都是有感而发,以情动人,以情感为基调展开的。从本质上说,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语言文字背后情感的感悟。语言创作的原始动力来自情感,感悟情感之美是语文美育的核心。文章中真挚、深厚、饱满的情感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,从而实现对于学生人生观、价值观、世界观的正确引导。
当然,除了其优点之外,这本著作也有一些限制。其中很多术语比较专业,比如“异体字”“分化字”以及音调中的“合口呼”等。如果直接运用于语文教学中,可能会使学生难以理解。因此,在教学过程中,我们应总结这些术语,并用更形象、生动的语言来传授给学生,使他们更易于理解。